《風編聊空氣》20 – 負壓隔離病房(II)

 In 最新消息

這一陣子,武漢肺炎疫情開始出現醫護人員感染的情形。根據分析,這位醫師有很大的機會是在照顧患者的時候染上的。照顧患者本來就有高度感染風險,而工作場所給予的環境和設備優劣,就是神隊友和豬隊友的差別了。

在第15集,我們聊過負壓病房的應用與原理,這次,我們來進一步聊聊負壓的重要性與保護力。

理論上,嚴重傳染病及新傳染病的隔離病房,負壓壓差需達到2.5 mmH2O(25 Pa)(疾病管制局,特殊隔離病房設置基準)。然而,對於SARS這種屬於呼吸道的傳染的新感染症,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所於整合專家學者意見後,在隔離病房通風檢查表中建議以8 Pa為負壓最低標準(從SARS感染控制談負壓與通風,鄭詠仁及黃建彰)。

負壓壓差的原理在於排氣風量與進氣風量的差別,排氣大進氣小就是負壓,排氣越大進氣越小,負壓差距就越大。而排氣風量越大,髒空氣被帶走的速度就越快。簡單的說,如果肺炎患者在病房咳嗽了,噴出來的飛沫在負壓大的病房裡會更快被吸走,而在裡面的醫護接觸到的飛沫則相對變少、被感染機會也相對降低。以我個人來看,武漢肺炎這種新感染病又是高度感染病,應該要用-25 Pa甚至更高才好(澳洲實驗室標準是-50 Pa呢),可是因為SARS的標準是-8 Pa,國內的負壓病房幾乎都是這個標準。

雖然說,負壓壓差越大,所需耗費的成本就越高。可是,「挺醫護」這件事情,與其口號標語喊得大聲,先從「給他們更安全的工作環境」上著手才更實際啊,更何況,醫護生病所要承擔的後續風險,遠比負壓所耗費的成本大得多了。

Recent Posts

Leave a Comment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